去產能的根本目的是轉型升級
“就鋼鐵行業的長遠發展來看,去產能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根本目的是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是企業效益穩步提升。”張志祥介紹,通過去產能工作的推進,鋼鐵行業的產能得到合理發揮,供求關系得到改善,利潤水平更趨合理,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據介紹,2016年經過各級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完成6500萬噸鋼鐵去產能任務。今年前4個月又完成了3170萬噸的去產能任務。同時,“地條鋼”有望在上半年全部取締。
“如果按照1.4億噸產能化解任務,那么,照此下去,通過兩年的努力,鋼鐵產能過剩局面將得到實質性化解,落后產能、違規產能,‘僵尸’企業和‘地條鋼’將退出,鋼鐵競爭市場得到凈化。”張志祥表示。
從2016年3月以來,得益于基本建設和房地產業的穩定增長,政策紅利和去產能效應的釋放,民營鋼鐵企業效益有較大幅度的提升。2016年,民營鋼鐵企業盈利332億元。近幾年,石橫特鋼、德龍鋼鐵等一批企業噸鋼利潤始終在200元甚至300元以上;今年前4個月,冶金商會直接統計的90家民營企業實現利潤203億元(去年為97.7億元),同比增長103%,石橫特鋼噸鋼利潤實現711元,德龍鋼鐵528元。
“我認為,除了政策紅利等,民營鋼企利潤增長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轉型升級開始發揮作用。”張志祥指出。目前,通過企業自身的努力,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已經取得進展。
一是實現了從小到大的轉變。從產量占比已經從2013年的51%,提升到2016年的58.5%;300萬噸規模以上民營鋼企已經達到39家,其中千萬噸級以上的有8家。
二是進入了從規模效益型到成本效益型和品質效益型的轉變。受金融危機和2011年我國經濟增速下行的影響,鋼鐵行業從2011年開始“過冬”,民營鋼鐵企業在這期間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和困難,在品種結構調整和品種質量上下功夫加大轉型升級和節能環保,大力推進管理創新,降本增效。
三是進入了從重效益輕環保到重視綠色發展的轉變。歷史上,民企環保欠賬較多,不少民企環保指標不達標。2014年新環保法出臺以后,民企開始加大環保投資,噸鋼環保成本增加了30元左右,環保達標局面有較大改善。
“建立在去產能基礎上的效益提升并不牢固。如果企業轉型不到位,低水平惡性競爭就難以避免,效益提升也不可能持續。”張志祥表示,即使今年年底產能合理了,也絕不等于企業可以高枕無憂。
一是行業太過于分散,影響長遠發展和轉型升級;二是對品種質量的認識,有的企業還不到位;三是環保形勢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已經影響到生存。
“對此,還有不少企業沒有認識到位。”他強調。
未來須關注轉型升級的5個方向
在談到民營鋼企的轉型升級所面臨的問題和方向時,張志祥認為應該重點關注和思考以下問題。
一是加大廢鋼的利用。2016年,全國產生廢鋼1.7億噸,這一數字每年還在增加。由于我國廢鋼價格相對較高、電力成本高昂、廢鋼回收加工體系的不完善已經廢鋼行業稅收問題導致的不公平競爭等因素,我國廢鋼冶煉比例不高。2015年,全球電爐鋼產量比例為25%,我國為6%。
但是,隨著地條鋼的出清和國家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入,對合規鋼企的廢鋼供應將大幅增加,廢鋼及電力的價格也將更加合理。
“一是轉爐多吃廢鋼,有的企業能夠200千克/噸鋼,40%的利潤來自于多吃廢鋼;二是考慮在廢鋼資源和電價優勢的企業發展電爐鋼。”張志祥建議,廢鋼具有環保節能低排放的特點,應該充分利用。
二是要節能減排綠色發展。2016年,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法》等一批法律法規開始實施,《鋼鐵行業污染物系列排放標準》也進入了全面執行階段。同時,國家以安全、節能、環保等指標作為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的重要評價標準和手段,特別是2017年3月公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將“2+26”作為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今年9月底前,“2+26”城市行政區域內所有鋼鐵、燃煤鍋爐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大氣污染執行特別排放限值。重點城市家電鋼企限產力度,按照污染排放績效水平,制定錯峰限、停產方案,其中石家莊、唐山、邯鄲、安陽等重點城市,冬季采暖季鋼鐵產能限產50%。
“環保政策是越來越嚴的趨勢,一定要注重綠色環保,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張志祥強調。
他建議,要抓住目前市場向好的機會,彌補環保方面的欠賬;同時積極探索鋼鐵與建材、電力、化工等產業及城市間的耦合發展,實現鋼鐵制造、能源轉換、廢棄物消納和綠色消費等的有機結合,大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
三是解決集中度不高的問題。如何通過兼并重組形成規模優勢,提高集中度,完善區域品種結構,減少惡性競爭,是未來幾年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過度競爭會損害行業的健康發展:惡性競爭導致沒有效益,就沒有資金進行創新,也談不上轉型升級。”張志祥指出。
他認為,可以通過兩種辦法解決:一是通過市場化的并購重組提高集中度,目前民企以及有10來個成功并購案例,會成為主要的模式;二是加強各區域各品種的協調,盡量避免過度競爭。
四是加快打造鋼鐵工業4.0的新業態。工業革命在極大提升了人們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產能普遍過剩;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流程無法滿足人們的個性化消費需求;互聯網和企業ERP等信息技術逐步普及,但是產業鏈上下各自獨立,缺乏互聯互通等。
“一個是解決企業內部以及企業與外部的互聯互通問題;二個是解決個性化服務問題”,張志祥指出,整合了鋼鐵企業、鋼鐵產業鏈上下游原燃料供應商、設備備件供應商、客戶、金融、物流資源等的電子商務平臺則是實現鋼鐵工業4.0的重要手段;圍繞客戶需求建立快速響應和服務的能力,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實現行業的轉型升級。
“有了強大的平臺做支撐,將來都不需要庫存。”張志祥說。
五是鐵礦石集中采購,對接資本市場,實現產融結合。
“讓產業跟金融更加融合,金融對產業支持更加精準,更快捷,更便宜。”張志祥說。
抓住契機提升“走出去”水平
談到鋼企“走出去”問題,張志祥認為,鋼鐵行業應該以“一帶一路”為契機提升“走出去”水平,實現從成本競爭,到提升服務能力、產品差異化水平來競爭的轉變。
一是行業須要“走出去”。首先,從整個全球鋼鐵行業競爭形勢來看,小國家并不適合搞鋼鐵。“這樣的國家雖然每年有幾百萬的需求,但是分到每個具體品種,量又很少,不適合自己生產。”張志祥認為,這樣的國家須要通過進口解決需求。其次,即使是發達國家,也有人工成本越來越高的問題,競爭力會降低。
二是行業能夠“走出去”,最根本是在于我們強大的競爭力。“我國鋼鐵配套最完善,產業生態完整,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比;粗鋼產量占據全球半壁江山,綜合成本具有優勢。”張志祥分析。
三是行業要穩健“走出去”。
對此,張志祥建議:一是要盡量更當地企業合作,發揮當地企業熟悉當地法律、風俗的優勢,減少風險。
二是盡量從終端、從市場開始做起,從后往前做。
“一定要先理解市場。”他認為。
三是盡量“抱團取暖”,相互幫助、支持。
對于下半年的市場,張志祥認為,總體來說,會比2016年整體要好。一是取締地條鋼,化解過剩產能,使得供求關系更加合理;二是需求也不會差。
“總的來說,隨著去產能工作的推進,鋼鐵供需已經逐漸趨于合理,鋼鐵行業利潤也逐步往合理化方向邁進,這為我們完善產品區域布局,實現管理、經營模式的轉型升級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各企業正應該抓住機遇,實現轉型升級,實現發展的新突破。”張志祥最后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