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5月底,全國已壓減粗鋼產能4239萬噸,完成年度目標任務84.8%,退出煤炭產能9700萬噸左右,完成年度目標任務65%。在量上已經取得較好成績,下一步應在“結構”上多下功夫,實現新舊動能的順利更替。在鞏固和擴大去產能成果的同時,務必要積極培育新動能、新經濟,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從目前情況看,去產能主要集中于少數上游領域,并未觸及整個產業結構。鋼鐵、煤炭供給的改善固然是好的,但不能僅局限于這些領域。今年1至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數據顯示,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87.7倍,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93.5%,其他行業增速則要平緩得多。同時,如果改善只集中在重工業,中下游行業沒有明顯改善,新動能沒有得到培育,這樣的改善就很難持續下去。可以說,去產能取得階段性進展后,能不能實現平穩、快速的產業結構變遷,尤其是新經濟的成長,才是中國經濟未來能否持續中高速增長的一個關鍵。
去產能與破舊立新并舉,是中國經濟長期持續較快增長的必然要求。如果說,人們預期,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中國經濟不僅不會出現一些西方媒體所預言的嚴重衰退,甚至還會以較高的速度持續增長,增長質量也會逐步改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新舊動能的轉換。近幾年,國家一直在推動“雙創”“互聯網+”,已經涌現出滴滴打車、美團外賣等優秀企業和共享單車等全新商業形態。雖然從總體上看,新經濟的體量還不足以替代舊經濟,但是其發展速度驚人、潛力巨大。而且,新經濟還在改造傳統的制造業,鋼鐵電商、物聯網等的方興未艾便是證明。數字經濟可以將人、數據和機器連接起來,拉近制造商和用戶之間的距離,縮短傳統生產模式中商品在進入生產前對用戶需求信息收集的時間,從而能夠實現高效率的個性化、批量化、定制化智能制造生產模式,使產品結構更加合理,產能供求更加均衡。
當然,去產能過程中,難免會有陣痛。一方面,隨著產品價格的波動和社會預期的變化,去掉的產能也可能死灰復燃,或出現價格大漲大跌、產能反復循環的局面。另一方面,部分企業、行業以及地區的GDP和就業可能受到短期下行壓力,相關企業可能倒閉,大批人員可能失業,相關資源從一個行業流向另一個行業、從一個地區流向另一個地區。但是,這是資源配置優化不可避免的過程,其結果是產業結構的升級。事實上,之所以說中國經濟長期處于L型底部,就在于新經濟的培育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舊動能被新動能替代不僅是周期性變動。除舊布新必將是一個長期過程,直至新動能的體量超過舊動能的減少,屆時,中國經濟才能走出L型底部。
所以說,頂住短期經濟增幅下行壓力,堅決去產能,不斷擴大去產能的行業范圍,同時積極利用“互聯網+”“雙創”“一帶一路”等改造傳統制造業,培育新動能,在去產能中破舊立新,這才是中國經濟未來持續中高速增長的重要保障。